十一五”期間,在城市污水處理率提升至77%、污水處理產業取得突破進展之時,脫水機污泥處理產業則顯得起步遲緩、發育不良。污泥處理行業面臨著政策亟須完善、機制亟待建立的任務。處于起步階段的污泥處理行業存在的問題不斷見諸媒體,污泥二次污染事件不時挑動公眾神經。
在資金缺乏、運行機制缺乏、技術路線前景不明的情況下,如何走出一條穩定、高效的污泥處理路子,尚需要學界、行業內企業及政策層面共同探索。如何讓起步階段的污泥處理產業項目有效運轉?江蘇省住建廳污水處理專家何伶俊的觀點極具代表性,他認為在目前政策、機制不完善的情況下,污泥處理處置技術必須與政策相融合,“再實用性的技術只有獲得了政策層面的支持才能有市場”。
污泥處理產業起步面臨困局
對于如今國內污泥處理處置行業的現狀,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中國環境學會固廢專業委員會委員王偉用了四個字來概括――"亂象叢生"。
污泥是污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物質,含水率一般為80%。污泥中因為含有大量有機物和有害成分,簡單傾倒、填埋將引發環境污染問題。有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污泥產生量接近2200萬噸,其中有80%沒有得到妥善處理,污泥處理形勢十分嚴峻。
由于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缺少穩定、有效的處置途徑,近些年來多個地方發生污泥污染事件。監管數據顯示:在過去一年,全國有300多座污水處理廠污泥去向不明;約80%的污泥采用簡易填埋的方法處理,垃圾填埋場難以為繼,二次污染嚴重。這也致使城鎮污水處理廠的穩定運行面臨巨大壓力。
來自中投顧問的調查資料顯示,如今國內共有50多個采用厭氧消化技術的污泥處理處置工程,但是90%都沒有正常運行。雖然環保部在2010年底發出的《關于加強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污泥必須脫水至含水率50%以下。
中投顧問環保行業研究員盤雨宏對本報記者分析說,“雖然國家宏觀的支持力度較大,污泥行業與整個環保產業的周期具有同步性,但缺乏更加細致的規范以及技術細則,導致目前行業管理混亂等眾多問題”。據了解,截至目前國內脫水機并無專門針對污泥處理處置方面的相關資質認定,這直接導致行業進入門檻低。“很多之前做餅干的、做藥片的企業也都來做污泥干化了”。某環保企業負責人說。
CDM前景廣融資渠道應實現多元化
合理、充足的資金注入被認為是目前推動污泥處理業改變現狀的首要因素。在目前國內污水處理廠普遍利潤不高、資金缺乏的情況下,尋找有效的資金渠道及運作模式成為了當務之急。
|